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纪实

发布者:王利娥发布时间:2018-10-30浏览次数:1

20181025日,生物工程系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围绕本科公司产品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评估整改”和“工科认证”的专业建设任务,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用性及其局限性。各位参会教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于永忠老师提出,当前,我们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正面临“评估整改”和“工科认证”双重任务,实际上是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司产品方法手段,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的公司产品思想大讨论活动,正是开展专业教育思想自我剖析、教学模式自我审视的有利时机。多年来,我们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甚至毕业走出校门,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认知依旧是模糊的、零散的。这说明生物工程专业特色极不鲜明;专业定位没有切实地深入人心。有部分学生在大学里对专业毫无兴趣,勉强毕业就迫不及待地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或者说“逃离”本专业。这种尴尬窘境历年来层出不穷。一方面反映现在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也集中体现了专业教育的观念弱化,定位不高,目标不清,执行力不强。专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专业自我展示和启发带动的过程。其效果好坏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专业领悟和跟随心理。这期间,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师作用。现状表明,教师“有投入”教育才有希望!但需要系统内全员参与,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孙虎男老师说:“我认为,目前我们教学上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1.缺乏提高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教育手段。近几年来,教育家多次指出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现有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新型人才。2.缺乏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措施。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来展开,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验为中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于立权老师认为,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也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截止目前,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认证的高校有浙江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通过认证的这些专业在国内外都拥有较高声望和科研学术能力。这里面,没有一所农业院校类的生物工程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这说明,我们农业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定位需要再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将来需要进行工科认证。我们要结合我们农业院校本身的定位,对专业课程要创新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生产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比例,使课程设置体现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上,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及项目参加各类竞赛。二、教学评价需要再思考。至今,公司的教学评价有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这个评价体系需要深入思考。本科教学需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也要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对于我们系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评价应该结合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来进行。比如,加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应该将第三方(实践教学的企业,面试或被录用的公司企业、毕业生面试或考取研究生所在的院所的直接责任人对学生的评价来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纳入进来。这样,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

韩英浩老师认为,提高旗下产业质量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配合。为转变本科生学习态度、提高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学以致用,首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进行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转变高中拼命学上大学尽情玩儿的观念;其次教务部门要严把学习成绩考核关,不要给学生过于宽松的学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形成“最后还不是得让我毕业吗”的想法;第三,减少学生课外活动,让学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第四,评奖评优等各项评选中加大学习成绩和创新创业的比重,激发本科生学习的热情。

刘哲老师认为,1.教育理念尚待转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处在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中,近年来虽然也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现代的教学体制中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个阶段的升学压力都很大,整个教育体制也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往往只关注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方面的引导。而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往往就采取了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考虑,对教学的整体认识和最终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楚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由“能力”向“素养”方向的转变。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许多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本位上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往往只会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很少应用到网络与实验结合等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往往让学生感觉上学没意思,产生厌学心理。

王锐老师认为,按照我省高校分类发展的新规划,未来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将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我个人认为我们专业应该暂时向应用研究型或应用技术型发展。学术研究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研教学水平的深厚积淀,我们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应用技能型要求为学生提供场所充足而岗位丰富的实践基地,我们的资源远远不够,所以培养具备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人才的应用研究型或是培养具备技术应用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应用技术型目标对于我们专业来说更加符合实际。

王艳红老师认为,yh86银河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为培养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摒弃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陈旧,课程体系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等问题,紧跟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推出成熟的CDIO培养理念,即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全过程为载体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该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该过程具有国际先进性、实践可操作性、全面系统性以及普遍适应性,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袁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存在学生不学习,课下不复习,考试前抱佛脚或者自我放弃等待补考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放任的行为,除了自身的惰性外,根源还在课堂教学建设,无法吸引学生,尤其是工科课程,比较枯燥,课堂建设更为重要,作为授课教师肩负不仅要做到传播知识,更要让知识形象生动,否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只为追求高分,考试结束也不会有太多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引进案例教学,或者形象图片展示,让学生去表述他们的核心内容,从而领悟其中的精髓。(CDIO: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on

宋佰芬老师认为: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应得有一桶水,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有所用。2.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编写知识点更新速度不够,很难把一些研究前沿的东西加进来,而我们在教学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总是要加进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所以导致学生觉得,老师你讲的内容很多书上都没有。所以教材这块应该鼓励自编的教材。3.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不动脑思考,一般都是在考试前两天背一背应付过关,考试过后学过啥甚至都不记得了。如果在考试的时候增加一些学生自主发挥性的题型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很多不及格怎么办?能否从政策上支持一下。4.关于实验课,作为老师真想开点高大上的实验,可是实验经费真的不允许呀,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实验经费。5.大学生在大学里混日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都提倡大学生增负,恐怕无论是在学生还是老师这里都一时半会难以实现。其实别说增负,哪怕让学生都变成真正学习也行。那么如果改变学生从假学习的状态变成真学习,我想就是严出,从老师平时的课堂管理到严把考试关再到取消一些放水的补考,毕不了业就不能毕业,哪怕一个院有几十个学生不毕业也不放水,到那时你看学生你不逼他(她)也会真学习。

岳才军老师认为,1.努力把立德树人与工程思维思想贯穿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新工科专业,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途径,培养多元化、实用型工程人才。

马金柱老师认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值得我们深思,课内外结合的小活动是有效手段。

冯振月老师认为,1.多给老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有的老师来学校10多年,从来没有走出去看一看兄弟院校相关课程是如何上课,实验课程学时、实验课程比例,部分老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2.平时成绩一定要有一定的依据吗?课堂提问不算平时成绩,是不是老师以后上课就不用提问了?

臧忠婧老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评定需要细化;教师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了解学生的心态。院内不同系的不同学科,相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系统的讨论。学生提议上课不让自己的同学带手机,院内、校内是否可以采纳这个建议。学生建议奖学金评定标准要更倾向于学习成绩,与学生大讨论。不为应试而学,是否可以将某些实验设在考试之后,通过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增加实验课学时,在增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我系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直抒胸臆,对公司本科教育事业充满期待和热望。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携手共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特色专业,突出专业定位,为建设公司教学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

3ORW8JVYOLX1FRXCN65

生物工程系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一)

4252AGN_3MZARR83J

生物工程系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