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群董事长在2018年全校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王利娥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数:86

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学校隆重召开会议,开展以“聚焦两个根本,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振兴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会议部署和学校“十三五”规划安排,明确振兴本科教育的思路举措,将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立德树人之中,开创本科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刚才,徐平副书记传达了上级文件,武瑞副董事长解读了本次活动方案,下面,我结合学校实际,从三个部分向大家做以报告。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展本科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必须准确把握形势,通过大讨论在思想上再认识、观念上再调整、人才培养再定位。

(一)开展大讨论活动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支撑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源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我省提出了“发挥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主动服务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竞争环境、国家战略安排、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教育服务对象的巨大变化,唯有凝聚新思想,抢抓新机遇,方能适应新变化,担当新使命。

(二)开展大讨论活动是新时期实现学校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长达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以正确的、先进的理念抓好本科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毕业生13万人,培训各类人员50余万人次,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切实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先后于1998年、2005年、2013年举行了三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切实扭转了不适应、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明晰了差距和方向,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对办学实力和育人质量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主题是“将水平和质量更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工作带入21世纪”。当年4月学校举行了以“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明确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2005年,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于2004年召开,主题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6月,学校围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大讨论,明确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教育理念。

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年5月,学校组织召开了“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形成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对“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达成共识。

2018年,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了“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部署,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新时代的本科教育绘制了“施工图”、点亮了“指明灯”。

在这样一个事关学校强基固本、长远发展的节点上,学校再次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是实现学校上下思想大解放、教育观念大转变、本科教育大振兴、育人质量大提升的重要契机。

(三)开展大讨论活动是破解公司改革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

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学校教育面临的个性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夯实教育质量。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理念问题。一些高校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人才培养办学主线上不聚焦,外部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内部偏离了人才培养核心。

二是内涵发展问题。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教师、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在改革上存在着重部署轻落实、悬浮不落地的问题。

三是政策导向问题。一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还不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完善,行政化倾向较重,粗放管理不精细,依法治校有差距。

2.公司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2017年公司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估专家组对公司的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四个高度”的评价,指出了6个方面不足和5个方面建议,学校在自评过程中提炼出22条具体问题,都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加以解决。

一是定位目标方面,“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新要求进行调整,多数非优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度不够。

二是团队队伍方面,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青年教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本领不强。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高尖端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人才梯队仍未形成;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有待完善。

三是教学资源方面,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的比例低于13%。公共教学资源条件保障不足,专业建设发展不均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四是培养过程方面,对公司产品改革的新理念研究不深,教学改革深度不足,课堂教学效果尚需提高,考试内容和方式对培养要求支撑不足。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衔接不够紧密。

五是学生发展方面,学校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就业指导力度有待强化,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需提高。

六是质量保障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未形成闭环系统,质量监测系统性实效性有待增强,质量文化意识在全校尚未形成共识。尚未建立学科专业分类评估标准,缺少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第二部分:本次本科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重点是什么?

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我们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将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影响“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落实的主要制约因素,作为本科教育建设的重点。下面,围绕学校大讨论活动方案的研讨议题,就新时代本科教育理念、目标定位、教育改革、内涵建设等谈4个方面12个小点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新理念强化新时代本科教育地位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以“九个坚持”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新理念、探索新思路、开拓新局面。有三个重点:

1.牢固“九个坚持”理念

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信党是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抢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契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学校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六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坚持学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初心和使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多样的教育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七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学校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八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九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兴国必先强师理念,引导学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确立“三个聚焦”理念

一是聚焦本科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确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理念。实现教学和科研积极服务根本,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主动聚焦根本、标准和政策充分体现根本。

二是聚焦以本为本,确立“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充分认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公司产品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牢记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董事长不是合格的董事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三是聚焦四个回归,确立“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理念,并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形成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校上下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贡献力量的本科教育新局面。

3.明确“六个下功夫”理念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是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四是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五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六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以新目标引领新时代本科教育方向问题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预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在全面落实“以本为本”的新征程中,需要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确立新的目标定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三个重点:

1.办学定位目标的再思考

办学定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子”,是落实“以本为本”的遵循。定位既要反映社会期望,也要反映学校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公司目前的办学定位为“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十二五”期间高校分类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按照我省高校分类发展的新规划,未来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将划分为四类,一是学术研究型,培养具备理论研究和创新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应用研究型,培养具备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卓越领军人才;三是应用技术型,培养具备技术应用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四是应用技能型,培养具备熟练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省里将针对不同类型定位明确分类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建立分类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体系,这一新形势和新变化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按此分类标准,全校上下要对公司的办学定位深入思考、认真研讨和对标调整,科学选择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找准位置。实际上学校定位和各学院不要求全都一样,各专业也会有差别。

2.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是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落实“以本为本”的方向。目前人才培养目标普遍缺乏区分度,适应面过宽,培养规格模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需求”入手:一是以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标准,真正走入行业企业进行协同调研论证,分析人才层次、类型、结构的需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实际,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实现产学无缝衔接。二是以学生需求细化培养类型,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去向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针对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针对就业的学生,重在打牢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考研的学生,重在打牢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创业的学生,重在打牢创新基础、提升竞争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3.立德树人目标的再巩固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落实“以本为本”的核心要求。面对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面对大学生道德素养下降的趋势,可以通过“三个强化”巩固立德树人目标:一是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所有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思政部要在此方面多做研究。二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学会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这是文化素质要求,人文学院要在此方面多做思考、发挥作用。三是强化大学精神引领、激励、凝聚、定向和涵化的作用,重视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yh86银河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体现,尤其是要把“具有yh86银河特色的北大荒精神”置于统领性和根基性的地位,将北大荒精神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践行北大荒精神与人才培养实践紧密结合;学校正在着手建设北大荒精神展示馆,作为学生教育基地。

(三)以新改革破解新时代本科教育难题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决心。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核心任务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加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提质量。有三个重点: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再出发

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落脚点在课程、难点在课堂,要实现“回归常识”的目标,把“水课”变成“金课”,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需要下大力气进行课堂教学“四改”:一是从教学观念上改,把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也就是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二是从学习主体上改,梳理课程内容,改善课程编排,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拓宽知识广度,提升学业挑战度,适当为学生“增负”,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今年学籍处理中留降级人数快速增加,表明学生用功不够。三是从教学主体上改,有学生提出“没有不想听的课,只有硬生生讲得无聊的老师”,也就是老师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不能“照屏宣科”,充分利用学校引进的智慧树平台,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四是从过程管理上改,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取消清考制度,严肃处理毕业论文抄袭问题,严把学习过程考核;保证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2.培养模式改革的再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目前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大学毕业生,既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又具备职业岗位竞争优势、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但由于模式趋同、千人一面,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需要持续深化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班”等培养模式改革,抓好“三重”工作:一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OBE”理念,确定学生毕业要求和核心能力,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核心教育模块,建立核心课程集群,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化,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二是重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学以致用”,突出“能力为本”,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国际化/订制化”等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为架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打通、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补充的课程体系,发挥智慧校园服务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和手机。三是重申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企业实质性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组织和构建教学方法、建设育人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团队、指导毕业论文、评价学生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结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公司在校企合作中与农场的良好协作关系和所采用的方法还要延续。

3.双创教育改革的再发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助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励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手段。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向纵深迈进,需要从原有的“面向全体”向“分类施教”转变,实现创新创业与学业、专业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可以采取“四型”教育模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边干边学、做学结合、以学促做,培养学生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二是面向各个学科专业学生实施“嵌入型”创新创业整合教育,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各个学科专业,开发多样化的学科创业课程,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捆携式发展”。三是面向不同专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施“专业型”创新创业管理教育,开展“创业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创办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创业成功率。四是面向毕业生实施“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对毕业的初期创业者提供“继续教育和援助”,协助新创企业顺利渡过企业初创期,快速走向正轨。

(四)以新内涵提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谁掌握了内涵建设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对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未列入“双一流”建设范畴的地方高校来说,可以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行业进步,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团队,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有三个重点:

1.专业建设内涵的再丰富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内涵建设的龙头。面对专业布局学校本位、专业设置学科本位、专业建设教师本位的问题,需要完善专业内涵持续提升路径,实现专业建设的“三优”,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未来学校规模将控制在20000人左右,专业数量保持在50个左右,要做好“加减乘除”;“加”就是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培育新增专业,“减”就是要整合淘汰分的过细、面向过窄、需求不高、就业率低、生源困难的专业,“乘”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强化团队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专业,“除”就是要围绕服务需求面向和人才培养层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学科专业设置效益最大化。二是优化专业内涵,把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打造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点;按“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范式,对照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内涵。三是优化专业条件,加强专业核心与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开发“云课程”、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借助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完善本科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机制,建立设备资源共享平台,解决校内资源不足和低效问题;完善引进社会资源的激励机制,提升校外资源获取能力。

2.教师队伍水平的再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在引进人才困难不断加大、现有人才流失加剧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回归本分”的目标,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两个不辜负”的角度入手:一是教师要不辜负教书育人之责,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都要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之中;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做到“德高”“学高”“艺高”。二是学校要不辜负尊师重教之责,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津贴分配密切挂钩,让重视本科教学、教学水平较高、在学生中享有威望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学校正在修订职称评定办法,研究增加教学考核的权重,今年岗位聘任学校特别设置了教学三级岗;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教师退出流转机制,对不重视本科教学、学生反响较差的教师视情况进行岗位调整;不唯学历、职称、论文,多维度考评教学实绩,减少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不平衡,引导教师更好的关注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教师的权力和待遇,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营造安心乐教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

3.质量保障建设的再升华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建立和完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有层次分明的质量目标和标准系统,更要将质量标准、质量规范内化于公司产品过程。可以从“三个加强”入手:一是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既要解决标准的科学性问题,还要解决标准的可执行性问题,要可用、好用、管用;要加强标准的宣传学习,使执行标准的人,都知晓标准、严守标准。二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地位和作用,根据公司产品的需要而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三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建立学生、同行、专家、毕业生多维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发教学的内生动力;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学院教学评估、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三位一体”的常态评估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第三方评价、校外专业认证评估的三结合社会评价制度,构建三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与三循环(课内、校内、校外)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新体系。

第三部分:务求实效,把握大讨论活动要求

保证大讨论活动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为主线,以研讨为核心、以落实为目标,把精神吃透了没有、思想触动了没有、措施到位了没有、问题解决了没有,作为衡量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效果的标准。

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我们要将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公司存在的个性问题,作为学习、调研、讨论的依据,要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研究,从而通过观念的提高、制度的完善,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以学习为主线,就是整个活动中,全校上下要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大会的精神实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指导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实践。

以研讨为核心,就是全校上下要聚焦“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评估整改”,围绕学校大讨论活动方案拟定的5个层面的20项议题,展开充分而热烈的研讨,在增强问题意识、做好问题研判、把准思路对策、加快难题破解上下足功夫,为学校的改革奠定基础。

以落实为目标,就是要通过大讨论,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

同志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本科教育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精准发力和狠抓落实,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振信心,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学校本科教育建设新篇章!

最后更新 (2018-10-19  21:53)